2011年2月22日 · 第一篇 智慧之眼. .智者多聞. 多聞令志明,已明智慧增; 智則博解義,見義行法安。 ——法句經.多聞品. 多聞是博聞強記,博學勤學的意思。在佛的弟子中,多聞第一是阿難尊者,他只要有所聽聞,就牢記不忘,且能條理分明。
智慧之眼. 世俗无眼,莫见道真;如少见明,当养善意。 ——《法句经卷上世俗品》 世人没有慧眼,不见正道,就如盲人见不到光明。这个偈子勉励我们当以培养善意来开智慧之眼。 “世俗无眼”是说一般人囿于一己之私,没有深见和远见。
在 印度 传统里,第三只眼被称作“智慧之眼”(gyananakashu),是“内隐导师”(antar-guru)的所在。第三只眼是人体的眉心轮。印度及东亚的神明或开悟者的图像上经常绘有第三只眼,例如 湿婆 、佛陀或是 瑜珈士 、圣者、菩萨。在佛教里,第三只眼被称为白毫。
想要開啟智慧之眼,就要學習菩薩行,發菩薩大願--「願代眾生,受無量苦。令諸眾生,畢竟大樂。」菩薩以大悲心為體,了達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都是因緣和合的假相、假有,緣起性空,無有自性,是虛妄不實的,不生執著、不分別。
梵語 prajñā-caksus。指智慧之眼。為二乘所證之眼。為三眼之一,五眼之一。了知諸法平等、性空之智慧,故稱慧眼。因其照見諸法真相,故能度眾生至彼岸。
智慧之眼,就是能够了达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所生,其相为假,其性本空,并肯定众生皆有本具的佛性,如玉在璞中、金在矿中,以慈悲心、平等心观众生苦,与众生广结善缘,自利利他,精进用功,度一切众生而无众生可度,一切法不离当下这念心,心眼洞澈 ...
2010年7月24日 · 聖嚴法師將佛經中的偈語,轉化成簡短易讀的篇章,融以現代生活中的事例,展現出歷久彌新、寬廣自在的智慧;名漫畫家朱德庸先生,以其專擅的幽默風格,首次創作深富禪味的插畫,讓我們透過輕鬆柔性的語句,以及具有思想深度的插圖,直奔經偈中的智慧 ...
慧眼是一个汉语词语,拼音:huì yǎn ,一般为佛教语。五眼之一,指二乘的智慧之目。亦泛指能照见实相的智慧。慧眼又称灵眼,其来源于印度教湿婆神的巨大慧眼,可以洞察凡间一切。
有智慧的人明察秋毫,不仅能事事洞烛先机,还能时时超越当下,不但看清正面,也能了解反面,且能超越正反两面,落实于绝对的客观,这才能看得到真正的事实、真正的原因和真正的结果。